在数字经济与产业升级的双重驱动下,职业教育正从“技能培养”向“生态赋能”转型。高职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产教融合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关系到区域产业竞争力与教育链的现代化水平。根据教育部2024年统计,全国高职院校中约78%已与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合作,但深度合作(如共建产业学院、技术研发)的院校比例不足40%。如何突破“校热企冷”的困局,构建“教育-产业-社会”共生共荣的生态系统,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接下来将以高等职业学院会计系作为案例,阐述学院构建“以赛促教、赛教融通”,构建“岗课赛研”一体化的育人新生态。
(一)“1+2+N”订单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行业正经历从传统核算向数智化、智能化的深刻转型。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单一的核算能力转向“技术+业务+管理”的复合型能力,这对高职会计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会计系与广西佳本税务师事务所签订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协议,建立动态课程开发机制,以“企业需求调研-岗位能力分析-课程模块设计”三步法推动教学课程改革,与佳本事务所多次进行课程研讨,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合作开发产教融合课程,如《会计综合技能实训》等,积极建立企业导师进课堂教学模式。同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探索“订单班”合作教学,突破“校热企冷”的困局。从2024年7月建立校企合作至今,在“1+2+N”(1名企业导师带2名校内教师,指导N名学生完成真实项目)育人模式下,已经成功实现首批“订单班”13人的就业。
(二)“岗课对接、赛教融通、育训并举”
同时,我院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教融通”的方针,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项技能大赛和学科竞赛,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实现教学能力与育人质量的螺旋式上升。会计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参加2025年3月举行的广西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实务”赛项中,创新设计了物业会计项目,发现行业痛点,带领学生实地参与小区项目实践,并与住建局下属国企物业公司广西南宁城市物业有限公司初步达成产教融合合作基地意向,商议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共建《智慧物业财务技术应用》《社区服务治理》等课程。通过将职业技能竞赛的先进理念、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深度融入教学全链条,重构了“岗课对接、赛证融通、育训并举”的人才培养生态,创新路径构建“竞赛-教学-产业”培养平台,完善“赛教融通”评价体系,将竞赛成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建立“基础学分+竞赛积分”的平时成绩双轨制考核模式。
(三)存在问题与未来规划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校企目标不一致,企业追求短期人才供给,学校侧重长期能力培养,甚至部分企业认为校企合作项目只会徒增成本。而教师课堂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真实项目驱动,多数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指导学生竞赛时难以解决技术难题。根据这一问题,会计系将积极推动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学术导师(校内)负责课程设计、理论教学、学术指导,主导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培养;产业导师(企业)负责实践教学、项目实训、职业素养培育,提供行业前沿技术及岗位标准,以“校企双元育人、双向赋能”为核心,通过校企导师协同指导,共建产业学院。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生态化转型,本质是构建“教育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教育”的共生系统。从“产教协同”到“产教共生”,从“单向输血”到“双向赋能”,高职产教融合需进一步突破体制机制壁垒,以数字化转型重塑校企协作生态,让教育供给精准对接产业变革,让人才培养深度融入区域发展,为民族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技能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