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计算机学科的发展不仅关乎技术创新,更与国家战略、社会伦理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如何将思政教育自然融入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成为我系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韦国庆主任明确课堂教学改革方向
为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我系特别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谢玮璐老师提供专业指导,协同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专题研讨,共同探索计算机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培养兼具科技素养与家国情怀的新时代IT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韦国庆主任深度解析课堂教学改革路径
秉持“自然融入、价值引领”的核心理念,我系系统性地围绕四大方向重构教学体系,致力于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科技课堂:
钟洁莹副主任阐释思政元素自然融入方法论
1.科技强国与国家战略
在《操作系统》《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等课程中,将国产芯片研发、5G标准竞争等案例融入技术讲解,引导学生从“卡脖子”技术攻坚中理解科技自立自强的紧迫性,激发“为国铸芯”的使命担当。
2.科技伦理与社会责任
于《软件测试》《Python程序设计》课程增设“伦理风险评估”模块。学生需分析人脸识别技术的隐私边界、算法偏见的社会影响,在代码实践中植入“技术向善”理念,强化“用科技守护公平”的职业良知。
3.家国情怀与科学家精神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讲述王选院士攻克汉字激光照排、王小云教授破译密码的奋斗历程,让“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精神浸润课堂,点燃学生科技报国的理想信念。
4.创新精神与工匠品质
在《JAVA程序设计》等实践课中,引入工业级代码规范与性能优化案例,通过毫米级算法调试、高并发系统设计等训练,培育严谨求精的“数字工匠”素养。
计算机系教师潜心研习课改方法
四大方向的深度实践,使思政教育如盐化水般融入专业肌理。学生从“技术追随者”转变为“价值思考者”——在掌握尖端知识的同时,更懂技术背后的家国分量。课堂涌现出更多关注国产技术替代、参与乡村数字化公益项目的行动,印证了“有温度的科技课堂”正在塑造新一代兼具创新锐度与责任厚度的IT人才。
计算机系教师践行显效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