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中,广西外国语学院主动作为、精准发力,于7月15日与扶绥县东门镇六头村遇喜姑辽茶坊正式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共建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此次合作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落实“三全育人”理念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学院在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一、响应国家战略,主动下沉资源觅合作
广西外国语学院始终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视为己任。学院敏锐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机遇,积极拓展育人新场域。通过六头村驻村工作队精心制作的姑辽茶产业宣传视频,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迅速捕捉到这一特色产业的巨大潜力及其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学院主动对接驻村第一书记,经过深入调研与多轮洽谈,最终促成此次与遇喜姑辽茶坊的深度合作。这不仅是资源的对接,更是学院将育人阵地前移、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自觉行动。
二、构建全链条实践平台,打造“三全育人”新范式
本次合作的核心,在于依托姑辽茶产业全链条,构建一个集教学、实践、研究、服务于一体的综合育人平台,全方位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全员参与,贯通育人环节:学院将组织会计、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外语(尤其是东南亚小语种)等多专业师生团队下沉基地。学生在专业教师、企业导师(茶农、制茶师、营销人员)及驻村工作队的共同指导下,深度参与姑辽茶的种植管护、传统工艺制作、品牌塑造、国内及跨境市场营销推广、茶文旅融合策划等全流程实践。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协作,实现知识交叉融合与能力复合提升。
2、全程浸润,衔接培养周期:实践基地将面向不同年级学生开放,设计阶梯式实践项目。低年级学生可侧重文化体验、基础认知和语言服务(如产品介绍翻译、接待);高年级及毕业班学生则深度介入市场调研、品牌策划、电商运营、跨境电商实务等核心环节,将实习就业与产业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实现从认知到实践、从学习到应用、从校园到社会的无缝衔接和全程培养。
3、全方位赋能,融合价值塑造:学院不仅提供专业技能实践场域,更着力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乡村振兴伟业。通过师生共同为姑辽茶产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开拓市场,学生得以深刻理解乡村产业发展痛点,厚植知农爱农情怀,锤炼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同时,利用学院外语及国际资源优势,师生团队将致力于挖掘和传播姑辽茶文化,探索其国际化路径,在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宽海外市场中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实现专业技能锤炼、社会责任培育和家国情怀涵养的有机统一。
三、产教深度互哺,共绘发展新篇
此次合作是广西外国语学院探索“地方高校赋能乡村特色产业,乡村产业反哺高校人才培养”双向赋能模式的创新实践。
1、智力引擎驱动产业升级:学院强大的教育资源和国际化平台,将成为姑辽茶产业跃升的关键助力。师生团队将运用专业知识和市场触觉,为遇喜姑辽茶坊及六头村姑辽茶产业提供精准的市场定位分析、现代化的品牌形象塑造(含国际品牌形象)、创新的营销策略(含跨境电商)、文旅融合方案以及专业的外语翻译服务,显著提升“姑辽茶”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助力其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高质量发展。
2、沃土滋养育人实效:姑辽茶产业深厚的文化底蕴、完整的产业链条以及真实的乡村发展场景,为学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育人资源。学生在贴近地气的实践中,不仅能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能深刻体悟国情民情,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这正是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生动体现。
在扶绥县委县政府、东门镇党委政府以及六头村驻村工作队、村“两委”的鼎力支持下,广西外国语学院与遇喜姑辽茶坊的校企合作已扬帆起航。学院将以此次基地建设为契机,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内涵,拓展“三全育人”的广度和深度,努力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与高质量人才培养互促共进的崭新篇章,让青春力量在广袤乡村绽放绚丽之花,也让承载着百年茶香的姑辽茶,飘得更远、更醇。